当前位置:常识百科馆>健康管理>养生>

山柰的功效作用与禁忌

养生 阅读(1.3W)

味辛,性温。归胃经、心经。
【功效】行气温中、消食、止痛。属温里药。
【禁忌】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。

山柰的功效作用与禁忌

基本信息

(01)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块状,淡绿色或绿白色,芳香。叶通常2片贴近地面生长,近圆形,无毛或于叶背被稀疏的长柔毛,干时叶面可见红色小点,几无柄。穗状花序具花4~12朵,顶生,半藏于叶鞘中,有香味,易凋谢;苞片披针形,绿色;花萼约与苞片等长,花冠裂片3枚,线形,白色;侧生退化雄蕊2枚,花瓣状,倒卵形,白色;唇瓣白色,基部具紫斑;雄蕊1枚,无花丝,药隔附属体正方形,2裂;子房下位,3室,柱头盘状。蒴果。

(02)【英文名】 Rhizoma Kaempferiae。

(03)【药用部位】 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.的根茎。

(04)【采收加工】 冬季采挖,洗净,除去须根,切片,晒干。

(05)【药材性状】 圆形或近圆形横切片。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,皱缩,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;切面类白色,粉性,常鼓凸。质脆,易折断。气香特异,味辛辣。

(06)【临床应用】 用量6~9克,煎服。用治胸膈胀满、腹冷痛、饮食不消。外用治牙痛时配伍麝香具一定止痛作用,外敷尚可治痛经及肺癌、肝癌、挫伤等;内服治咳嗽、上呼吸道感染及消化道溃疡。

山柰是什么

(01)山柰又称沙姜,为多年生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茎,产于两广、云南、台湾等高温、潮湿的地区,每年12月至次年3月间,地上茎枯萎时,挖取2年生的根茎,洗去泥土,横切成片,用硫磺烟熏1天后,铺在竹席上晒干。它既可入药,又可做为香料使用,但采挖后切忌火烘,否则变成黑色,香气散发,影响疗效和使用。

(02)山柰,别名三奈子、三赖、三柰、山辣、三藾、沙姜,为姜科草本植物山柰的根茎。 中医认为山柰有温中除湿,行气消食的功效与作用。

(03)《本草正义》:“山柰,李氏《纲目》称其辛温,谓暖中,辟瘴疠恶气,治心腹冷气痛,寒湿霍乱。盖味辛温而气芳香,辟寒行气,因亦与砂仁、蔻仁诸物相近,故治疗亦约略似之。又谓治风虫牙痛,则亦专行阳明,可作引经药,用与甘松同,必非辛温之物,可以独治阳明风火。”

山柰的功效

(01)味辛;性温。

(02)《品汇精要》:味辛,性温,无毒。

(03)《本草汇言》:味辛甘,性温,无毒。

(04)入胃经。

(05)《本草汇言》:入足阳明、大阴、厥阴经。

(06)《本草再新》:入心、脾、肾三经。

(07)温中除湿;行气消食;止痛。主脘腹冷痛;寒湿吐泻;霍乱;胸腹胀满,饮食不消,牙痛;风湿痹痛。

(08)《品汇精要》:辟秽气;为末擦牙,祛风止痛及牙宣口臭。

(09)《纲目》:暖中,辟瘴疠恶气。治心腹冷气痛,寒湿霍乱,风虫牙痛。

(10)《本草汇言》:治停食不化,一切寒中诸证。

(11)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跌打伤,又能消肿。治骨哽,以之和赤芍、威灵仙等分,水煎服。

(12)温中消食

(13)本品味辛性强,辛散温通,温水健脾,脾健食消,温通祛寒,故可用治心腹冷痛,凉食不化。

(14)能行散祛风止痛

(15)如《本革纲目》曰:“治风虫牙痛,则亦专行阳明,可作引经药,用与甘松同,必非辛温之物,可以独治阳明风火。”

(16)祛瘀消肿

(17)本品味辛,辛能行散,温通祛瘀,瘀祛肿消。主治跌打损伤,瘀血肿毒。4、辟秽行气

(18)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山柰辛温,谓暖中,辟瘴疠恶气,治寒湿霍乱,善味辛温而气芳香,辟寒行气 ……。”

山柰的作用

(01)抗癌作用

(02)1985年KosugeT,等报道以山柰根茎中分得的反式-对甲氧基桂皮酸酯是一种细胞毒素成分,对人宫颈癌传代细胞(Helacells)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。

(03)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

(04)根茎煎剂0.25-0.75%浓度对豚鼠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。而浓度增至1-1.25%则出现抑制作用;其挥发油的饱和水溶液与煎剂的作用类似。

(05)抑菌作用

(06)根煎剂在试管内对许蓝氏毛癣菌及其蒙古变种、共心性毛癣菌、堇色毛癣菌等10种常见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
(07)其它作用

(08)山柰酚对动物有消炎作用及维生素P活性。其效力与槲皮甙相似,而较山柰甙为差。

山柰的宜忌配伍

(01)(一)和合宜忌

(02)阴虚血亏,胃有郁火者忌服。

(03)(二)配伍应用

(04)配白术,辛甘助阳,温中健脾,相得益彰,使健脾燥湿乙力增强,用于脾虚不运的痞满,饮食停滞,吐泻痰饮等。

(05)配当归,相助相成,相互促进,温经逐寒,行气止痛功效培增,可用治心腹冷寒最效。

(06)配赤芍,寒温并用,一温一清,相得益彰,共奏活血逐瘀,消神止痛之效。用治目齿肿痛,跌打损伤,瘀积作痛。

(07)配甘松,如《本草正义》曰:“山柰治风虫牙痛,则易专行阳明,可作引经药,用与甘松同,必非辛温之物,可以独治阳明风火。”

(08)配甘草,辛甘助阳,温中散寒,健稗益气,缓急止痛。相得益彰,用于脾胃虚寒,心腹冷痛,食积疼痛等。

(09)(三)方剂制剂

(10)麝香一字散(《海上方》) :三柰子、麝香,共为绍末,口噙温水,随牙痛处一边鼻内嘻之,漱水吐去,便可。

(11)治心腹冷痛方(《濒湖集简方》) :山柰、丁香、当归、甘草等份。为末,醋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酒下。

(12)治风中虫牙痛方(《摄生众妙方》) :肥皂一个,去穰,内入三赖,甘松各三分,花椒,盐不拘多少,以塞肥皂满为度。用面包,炼红,取研为末,每日擦牙。

(13)二益丸(《中国基本中成药》) :黑附子、肉桂、吴茱萸、蛇床子、肉豆蔻、砂仁、山柰、海螵蛸、橘红、太香、甘草、白芷、龙骨、当归、川椒、公丁香、细辛、母丁香、檀香、豆蔻、枯矾、朱砂。功效:温肾暖宫,调经止带。主治:痛经,带下病。症见:小腹冷痛,畏寒,经行量少,带下清稀量多,舌淡苔薄,脉象沉细,水丸,毒次服6克,每日服2次。忌食生冷。

(14)伤湿止痛膏(《广东省药品标准》): 川乌、草乌、骨碎补、山柰、于姜、荆芥、防风、白芷、五加皮、透骨董、老鹳草、红花、马钱子、白胶香、樟脑、冰片、黑老虎等。功用:驱风散寒,除湿通络,活血止痛。主治,关专痹痛,跌仆闪挫等病。症见,关节疼痛,肌肤麻木,筋脉拘挛,闪腰岔气,跌打损伤而致患处皮肤青紫红肿。橡胶贴膏。外用:先将皮肤用温水洗净擦干,撕去硬膏,贴于患处,用手掌将膏药按摩,使其粘在皮肤。

中药山柰的真假鉴别

(01)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苦山柰干燥的根茎冒充山柰者,真伪品在外观上极为相似,故在使用时更要注意鉴别。

(02)真品

(03)山柰干燥根茎加工成近圆形或椭圆形的切片,直径1.5~2厘米,厚2~6毫米,边缘外皮皱缩,有时可见根痕、鳞叶残痕和环纹,外表呈浅褐色或黄褐色;切面中部略凸起,光滑而细腻,呈类白色,富于粉性;闻之气味芳香,略似樟脑味道,口尝味辛辣,但与生姜的味道不同。

(04)伪品

(05)苦山柰大小、片状与正品相似,但外皮为棕褐色;切面为浅棕黄色,略具粉性;闻之不具有真品的香气,口尝味苦。从这三点即可鉴别山柰的真伪。

(06)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山柰的煎剂对许兰氏毛癣菌、共心性毛癣菌及堇色毛癣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还具有维生素P活性,有消炎作用,而伪品苦山柰虽与山柰属同科植物,但不具有这些功效。